长城“赶不上”蜂巢能源车讯
“10年前,电池企业在产品技术上胜出;5年前,在差异化的定位上胜出,但进入TWh时代,企业需要在技术+制造上胜出。”。
近三年来,围绕创新技术、成本控制、规模效益等相关领域,蜂巢能源不断加快升级步伐,“层压电池”、“无钴电池”、“短刀电池”、“蜂云平台”、“车规级工厂”纷纷亮相正在争夺动力电池系统的发言权。
依靠技术+制造继续形成有效的综合竞争力,是每个时代参与者都要解答的问题,蜂巢能源也在最近的电池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蜂巢的“技术野心”
在电池技术领域,发布了蜂巢能源新一代高安全动力电池系统化解决方案龙鳞甲电池。鳞状甲电池诞生之初的目的并不复杂,只不过是应对超充电技术对电池安全的进一步要求,以及通过提高能量密度来降低制造成本。
因此,从系统设计来看,龙鳞甲电池初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一、热电分离提高安全性。即,热失控压拔区域和电连接区域相互独立,能够大幅度降低热失控时的内部高压电弧、发火的失效概率。此外,龙鳞甲电池采用高强度钢+弹性支架的设计,为热失控建立安全稳定的泄压通道,提供强大的装载和防护缓冲,避免碰撞造成电池组故障。
二是高集成度提高续航能力。在电池系统水平上,龙鳞甲短刀电池组装效率高达76%,续航里程超过800公里,采用高锰铁镍电池续航里程超过900公里,采用三元锂电池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
三、换热能力强。龙鳞甲电池采用上下双面水冷设计,使电池大面积与冷却板接触,冷却板可快速抢占电池的热量,尤其是800V过充电时,换热能力可提高70%。
四、成本明显下降。通过提高集成度,鳞状甲电池与蜂巢第一代基质电池组相比,结构构件减少20%,总包重量减少10-20kg。
五、兼容性高,通过调整短刀单元的厚度和长度,龙鳞甲电池兼容A00至c级车。
据了解,包括2023年10月量产的SUV车型和轿车车型在内的2023年量产车型将陆续搭载。
在制造技术领域,蜂巢能源也发表了第三代层压技术“铣削攻丝”技术。
蜂巢能源与上一代层压技术相比,第三代“铣缝”技术层压机占地面积减少45%以上,效率提高200%以上。数据显示,第一代层压技术的效率为0.6秒/片,第二代0.45/片。第三代“铣削攻丝”技术的效率已达到0.125秒/片的效率。
另外,第三代“铣削攻丝”技术综合了极片的卷绕、裁剪、层压CCD在线监控、热压功能,缩短了极片从卷绕到层压的薄片输送,降低了极片的层压加工精度的差大大提高了电池的成品率和产品的安全性。
对内,蜂巢能源采用先进的制造工艺谋求差别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电池生产能力;对外,通过“飞行堆”技术的授权开放,进一步强化经营质量和效率,释放供应链价值。
当然,蜂巢能源之所以敢于开放新的制造技术,一方面是因为已经积累了应用先进激光技术和物流技术的第四代层压技术,预计明年年底上市,效率和制造水平仍在稳步上升。
另一方面,蜂巢能源虽然想方设法打破垂直整合的相对封闭的供应链体系,但毕竟岁月流逝,谁也没有能力在这个剧变的时代独善其身,宁德时代、弗雷迪等核心供应商蓬勃崛起,反而使蜂巢能源朝着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
更重要的是,蜂巢能源或者长城可以在开放的态度中实现“技术的市场交换”,真正让品牌和产业茧成为蝴蝶,促使其成为产业链中的规则制定者。
机遇和风险总是伴随的。今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头部势力的表现和整个行业的数据都趋向和平。从今年开始,动力电池行业扩大了很多,关于产能过剩的警告声也越来越大。
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曾经表示,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能达到3000GWh,出货量1200GWh,产能过剩明显。换句话说,当动力电池行业竞争进入2023年和2024年白热化时期时,过去建立在单纯买卖关系上的产业链已无法应对新周期的需求。
蜂巢能源大力开拓全新的领域,展示了在轿车以外开发建筑机械和商用车市场的同时,通过动力电池以外进入储藏市场的方法。
数据显示,到2025年,全球储存电池出货量将接近500GWh,预计到2030年,全球储存电池出货量将达到2TWh。蜂巢能源在储能领域发现了动力电池的第二生长曲线。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两轮驱动战略,旨在提前布局过剩市场,抢占首发优势。
围绕这一战略构想,蜂巢能源也确实在动力电池和储存两大核心板块拓展产业生存边界。从材料公司锂白科技到主要攻击工业OS的章鱼博士,从负责储藏业务的蜂巢智储到完成再生资源业务的藤青青等,蜂巢能源通过全产业的环保链接。而且,这些板块启动独立融资进程,不断冲击蜂巢能源和长城汽车发展的高度。
从仓储业务布局来看,蜂巢能源主要集中在电力仓储、工商仓储和家庭仓储方面,充分发挥我国磷酸铁锂资源优势、蜂窝短刀优势、我国巨大光伏和新能源战略优势,以动力电池为核心,以仓储业务为载体构建新的生态模式。最终达到2025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0%,进入全球前五名的目标。
不仅如此,为了尽可能适应产业周期的全新变化,蜂巢能源升级了去年电池日发布的领蜂战略,并以类别创新战略、AI智能制造战略、蜂链生态伙伴战略、资本共创战略四大战略为中心通过供应链协同、多业务互操作、产业链赋能构建“蜂窝生态”。
蜂巢前的“现实”
但是,摆在蜂巢能源面前的不仅是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不道德行为。杨红新也不得不承认,2023年是电力电池市场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时期。抓住机遇获得稳定的客户来源,进入下半场,甚至生存都可能变得非常困难。
这个困难其实可以从蜂巢能源的经营状况中得知。2022年上半年,蜂巢能源长城汽车及子公司销售金额19.83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56.95%。2021年和2020年达到86.37%和98.68%。
蜂巢能源既具备技术体系和成本控制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困于长城垂直整合的封闭体系。“长城依存症”一直以来是蜂巢能源自古以来就经常成为话题的问题。
但是,当“内卷激化”的齿轮开始转动时,蜂巢能源的“长城依存症”也可以从两个角度重新解读。第一,尽管蜂巢能源的主要客户仍然是长城,对外扩张的比例逐年提高,但在此基础上,如果想进一步扩大外部客户,难度却急剧上升。
目前,蜂巢能源已获得吉利汽车、零跑汽车、东风汽车、风暴图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光束汽车、赛利斯汽车、联合新能源汽车、Stellantis集团等国内外多家企业的订单,从客户结构上呈现出多样性发展趋势其供货比例和数量处于较低水平。
这也与当前的外部环境有关。为了确保电池供应的稳定性,主机厂纷纷逃离,自研自产电池与外部采购竞争,加强供应链体系的多元性,引进众多供应商为蜂巢能源拓展“朋友圈”创造了有力条件。
然而,席卷供应链的这场“多元化风暴”为每一位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机会。不仅是广汽、尼奥等主机厂,弗雷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源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也经历了高速发展,瓜分了残酷、充满诱惑的动力电池市场。
那场恶战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年内仅在锂离子电池生产制造领域(截至12月5日),新公布的扩大投资项目就达94个,其中76个公布投资金额,总金额超过8747亿元。以宁德时代为例,2022年以来,该公司和合作伙伴至少发布了10个重大投资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500亿元。
二线动力电池供应商没有比这更好的了。据测算,2023~2025年,国内双线动力电池厂商计划产能复合增长率为46%,明显高于一线厂商(28%)、整体行业(35%)
对产能过剩的担忧背后,是对竞争激化的担忧。为了消化如此大规模的产能,寻求规模效益并降低生产成本,电池制造商们无疑会竭尽全力争夺顾客。
在动力电池领域,电池产品研发周期一般在一年半左右,但动力电池装车后整车企业仍需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产品测试。也就是说,动力电池产品从研发生产到实际落地至少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其中研发成本、测试成本及时间成本相当高。
在动力电池产业链整体标准化、技术性任重道远的情况下,整车厂一般不替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此外,新能源市场整体增速和渗透率在取消补贴的前提下出现放缓迹象,此时,蜂巢能源很难获得稳定的客户。
至于客源的稳定,我们应该举出“蜂巢能源”“长城成瘾”的第二个方面。它是“蜂巢能源”不能过分依赖长城,但需要“蜂巢能源”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长城的大力支持。
长城计划,2025年将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意味着3年后长城新能源汽车将达到320万辆,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从增长幅度和渗透情况来看,长城新能源化进程并不尽如人意。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量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零售渗透率达到14.8%,这一数字在11月迅速上升至36.3%。
万里长城呢?今年前11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120733辆,在整体销量中仅占12.1%。这一成绩也建立在霍伯、魏牌的全面转型和欧拉品牌的崛起之上,顺便说一下蜂巢能源相关电池产品没有实现产品效应和市场口碑的分裂,缺乏证明技术力量的产品载体。
看看隔壁的竞争对手们,今年以来,比亚迪自不必说,吉利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比例已经超过20%,长安自主轿车新能源比达到18.5%左右,即使是不被看好的奇瑞,新能源渗透率也达到19.6%,这对长城和蜂巢能源来说都是伤透了心。
错过了美好时光,在新能源领域相对宽松的开发和布局,将长城和蜂巢能源的未来推向未知。
但在杨红新电池节上,他表示,除了新势力品牌,明年一些大型汽车企业调整节奏,增加新能源汽车规模,是蜂巢想要抓住的“结构性机遇”。其中必有长城的身影,蜂巢能源长城强大的新能源模式的有效支撑太过必要。
可以说,长城新能源矩阵的发展上限决定了蜂巢能源的发展下限,蜂巢能源的上限取决于技术制造系统及经营管理能力。
按计划,蜂巢能源2025计划产能600GWh,可满足12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需求。
600GWh的产能是什么概念。直观比较,2025年宁德时代计划产能约839GWh,比亚迪计划产能约600GWh,中创新航计划产能约500GWh,国轩高科计划产能约300GWh。
根据75%的产能利用率计划计算,蜂巢能源将占据全球约25%的市场份额。另外,常州金坛生产基地后,蜂巢能源加紧建设生产基地,展开了产能扩张的战斗。
此前宁德时代其财报披露,每GWh投资额相对谨慎估计也需要3亿元。因此,估计蜂巢能源要达到600GWh产能目标,总投资估算率应超过2000亿元。
此外,目前蜂巢能源产品线已覆盖电芯、模块、电池组及储能电池系统等动力电池及储能产品领域,全力开通全产业生态链接,每走一步对资源配给都有极高要求。
蜂巢能源仅去年一年就完成了近200亿元的融资,上个月提交了科学创新板的招股书,计划募资150亿元,其中超过9成正在进行产能扩充。
一直以来,蜂巢能源构想的解决方法是用资本性的思考进行实业。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引入外部融资,登陆资本市场。二是借助资本力量投资于产业链、控股、参股部分的上游供应商。
但这条资本扩张之路仍在延续市场的拷问。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蜂巢能源主要项目毛利率分别为6.64%、0.89%、3.23%、4.38%。同期,宁德时代为14.72%、23.14%、26.5%、28.19%。
同期,蜂巢能源分别净亏损10.17亿元、13.01亿元、7.76亿元、3.47亿元,累计亏损超过34亿元。其原因既有原材料采购成本大幅上升的客观因素,也有相关产品尚未在投产初期形成规模效应的市场影响。
幸运的是,对于未来,蜂巢能源有着清醒的认识,“历史机遇是抓,但在过程中如何控制节奏,避免投资过大和成本过高也很重要。”。关于结果,我们走一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