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卡脖子难题 车企自研电池或势在必行车讯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电池不足导致的新能源车的生产停止和交付延迟近年来频繁发生,在新能源时代,“拥有电池的人取得天下”再次得到了证实。因此,许多汽车制造商也开始将目光转向动力电池领域。以“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宝马”、“丰田”等传统汽车厂商纷纷加入自研自产电池的队伍,努力解决“电池不足”的不安。
供应不足和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制造商正为电池不足而烦恼
据统计,2022年1-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456.7万辆,同比增长1.1倍。与此同时,今年第三季度累计装车量为193.7GWh,累计同比增长110.5%。其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合计占全体的近7成。
虽然累计搭载台数比较顺利,但随着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国内汽车厂商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电池荒”的困扰。电池供不应求订单增长,新车交车周期推迟,引起消费者强烈不满。数据显示,2021年“不按约定交车”投诉总数2082起,2022年1-9月累计投诉数已远远超过2021年全年投诉总数,增速达2.5倍。其中新能源汽车投诉所占比例达93.3%,主要投诉原因有电池供应滞后、芯片短缺等。
除了供应不足的问题之外,电池的高停也让汽车制造商很痛苦。相关数据显示,电池成本已占新能源车整车总成本的40-60%,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增加,电池成本比例不断上升,未来电池购置价格将继续上涨。
求保证供应稳产促发展汽车企业电池荒破之路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为了避免电池供应不足和价格变动带来的不良影响,确保产能和交付量,国内汽车制造商开始在电池领域扩大配置。
其中,与电池制造商成立合资公司是新能源主机械厂早期多采用的战略。比较而言,资本方面的合作,会导致双方共同利益,因此合作关系更加稳固稳定。例如丰田汽车已于2019年与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打造纯电车车型,无疑是着眼于比亚迪在电池制造领域的优势。工信部新车备案信息显示,一汽丰田旗下全新纯电动轿车bZ3车型将搭载安徽无为弗迪电池有限公司(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子公司)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这意味着丰田将正式使用比亚迪旗下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
比起合资公司的成立,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主机厂更倾向于自行建设电池厂。通过自行研究、自行生产电池,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从长远角度看,也能有效缓解供应压力。长城汽车于2018年将旗下的动力电池事业部分社化,设立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势力的领导企业蔚来和广汽埃安最近也分别成立了电池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新能源汽车用电池的生产和制造、电池材料的研发以及相关产品的技术服务等。汽车制造商选择自研电池可以在电池规格定义、标准主导等方面占据有利地位,有助于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掌握话语权的车企电池利润大于害
在当前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动力电池供应日益紧缺的背景下,汽车厂商以自研、自产、自供电池,确实可以降低整车制造成本的一部分,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最新数据显示,电池行业领先企业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已经稳定在35%以上,LG、松下等第二批企业的市场份额率也保持在10%以上。这些电池企业的毛利润率最高只有18%,许多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即使是头电池制造商的收益也是如此,所以后发的汽车制造商自己开发电池,取得投资和回报的平衡是很难的。
尽管如此,许多汽车制造商专注于电池制造课程,无疑是因为他们关注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重要性和技术壁垒。就像汽油车时代一样,国内汽车制造商在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部件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经费,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减少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将面临同样的问题,但这一次不是国外的技术约束,而是供应商“被勒死”的问题。汽车制造商必须把电池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公司手中,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拥有发言权。
自研自产电池的先驱者比亚迪旗下最新的刀片电池不仅安全系数高,而且成本也比较便宜,推出了性价比极高的新能源汽车。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9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18万辆,同比增长249.56%,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市场份额超过30%。
当然,自研电池对汽车制造商来说无疑是一个长期的项目,短期内需要通过外部采购来实现稳定供应。因此各汽车厂商在投入电池研发的同时,并没有放弃与电池厂商的合作。宝马除自行建设电池厂外,还与宁德时代和亿纬li分别签订了百亿欧元规模的生产合同。上海汽车与“宁德时代”在保持多年供应关系的基础上,也协助研发电池。种种迹象表明,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电池领域的布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倾向于采购与自主研究并行发展。
总结:
从长远来看,汽车厂商不仅可以降低电池采购成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池供应不足带来的“瓶颈”问题。在竞争更加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构筑技术壁垒,可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可以预见的是,汽车制造商在自己公司研究电池将对现有的电池供应系统产生巨大影响,未来将以更多创新技术为催化剂,推动电池产业链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