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视中国市场,本田索尼能成吗?车讯
拥有数十年经验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创新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启动、甚至超越电子通信等行业的企业,以及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构筑电动汽车的生产能力等,全世界的企业都为了发表电动汽车战略而排队。
近日,由“本田”和“索尼”联合成立的一家新的电动汽车公司开始运营。本田提供车身制造和售后服务的专业知识,索尼提供成像、传感、通信、网络、娱乐技术的专业知识。两家公司都在生产“高附加值”的“特殊车型”,因此初期规模不大。
生产计划在美国工厂“本田”进行,但价格、平台、电池种类等细节尚未透露。据了解,该公司电动车将于2025年开始预售,首先于2026年初在美国交付。日本排在第2位,欧洲市场紧随其后。但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面前,双方对中国只字未提。
理由可能有以下几个。首先本田索尼电动车的上市比较晚,很难赶上中国的电动化浪潮。其次美国汽车市场大多是传统汽车制造商,有利于打开新局面。再次本田索尼在中国的本土化能力很弱,很难和国产车取得份额。
是跟进式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电动化时代电动汽车销售的成功迫使所有老字号汽车制造商包括零售网在内都要完善电动汽车系统。另一方面,传统型的汽车制造商,汽油车事业的利润率的薄也成为了瓶颈。
与本田更大的竞争对手丰田一样,向电动汽车的转移比世界汽车制造商落后,面临着零排放汽车的生产和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搭载等来自投资者的压力。另外,索尼也在探索扩大事业,计划采用定期订阅制与顾客长期相连的商业模式。
据该公司相关人士透露,首款新车将搭载先进的司机辅助功能和索尼开发的软件系统,该系统将提供云连接服务,产生经常收入。这是自6月项目开始以来,该联合风险投资的第一个进展情况的详细情况。
随着轿车市场完全电气化和部分自律化的推进,每个品牌的独特驾驶体验越来越稀薄和统一。因此,消费者将越来越不关注车辆的性能和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关注车辆的数字网络和信息维护产品。
索尼首席执行官(ceo)吉田健一郎(Kenichiro Yoshida、表示,接下来10年的“百万趋势”就像智能手机在过去10年出现过一样。“本田”“索尼”的产品是利用数字和软件技术的专业知识,“苹果”等其他技术企业也在探索的模式。
索尼本田手机之所以关注北美市场,是因为上层人士认为北美市场更先进,购买力也更高。合资公司表示,新的电动汽车也将以溢价定价,这为车辆娱乐和其他服务的经常收入铺平了道路,这些服务将实行按月收费制。
但是,本田和索尼的合作可能会为时已晚。在这家合资公司的产品上市之际,已经有很多竞争对手开始销售其车型。特斯拉、福特Mustang mach-e、现代iq5、起亚EV6、雪佛兰Bolt EUV和Blazer EV等型号,以及沃尔沃和Polestar系列的几个型号已经成熟。
这个计划乍一看似乎很合理,通过经验丰富的汽车制造商和成熟的制造供应网络,以及著名的数字服务供应商相结合,可以打造出有特点的产品。但它可能会因为上市太晚而受到影响。消费者总是争先恐后地购买最新最好的电动汽车。
为什么要放弃中国
目前只有“Honda”e这一正向电动车“本田”,计划到2030年推出30款电动车,年产约200万辆电动车。两家行业巨头的合并可能是日本保持与来自硅谷和中国的新数字进入者竞争优势的答案。
从“本田”在全球的销量来看,去年在中国销售了157万辆,在美国销售了147万辆新车。去年,中国销售了351万辆,美国销售了63万辆电动汽车。对于汽车来说,无论是在市场份额上,还是在销量基础上,中国无疑是最大的市场。
尽管美国电动车市场容量比中国差,但美国电动车市场竞争相对单一,除了强调软件能力的“特斯拉”外,排名靠前的车型大多是传统汽车制造商的产品。在美国,“本田”的战略也很单纯和粗暴。
不过,对于“特斯拉”这家销量利润率较高的厂商,“本田”还得设法赶上去。特别成为传言的「苹果」也是用软件定义汽车的方案。这给了“本田”一个全新的想法,所以我们谈到了与“索尼”合资。预计“苹果”也将于2025年上市,“本田”可能是美国优先的理由。
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电动汽车消费国,现在电器产品正处于花季,各种创新企业都参与其中。不仅是“本田”和“索尼”,就连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汽车制造商,看到广阔的市场,也不知道竞争的秘密。
从外资品牌在中国发布的电动化产品和表现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并没有掌握中国式的市场结构和消费理念,甚至无法理解。在市场上,显然是本田索尼移动,欧美希望向日本这样缓慢的市场过渡。
虽然也有不习惯中国市场的情况,但可能对日中关系感到不安。从近几年开始,全球规模的国际形势不透明,在敏感问题和具体争端中,如果两国关系受到干扰,其中的企业也将受到巨大的经营压力。
从短期来看,在中国不致力于电动化的汽车制造商在世界上也很好。例如,去年纯电动汽车的销量,日产雷诺三菱联盟为24.8万辆,现代汽车集团为22.3万辆,斯特兰蒂斯集团为18.2万辆。尽管这些制造商失去了中国市场,它们仍然进入前十名。
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中国品牌通过电动化进入海外市场。外资汽车品牌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国汽车制造商竞争,没有选择的余地,外资品牌不得不与中国品牌正面交锋。